大家好,我是茶迷 Andy。
茶葉管理既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種藝術。
如何在傳統茶文化中,建立現代化、系統化的管理制度,
不僅能提升產品品質與食品安全,也能讓團隊運作更順暢、有效率,
甚至降低員工的摩擦與抱怨聲。
在眾多管理工具中,PDCA 循環式品質管理是最為人熟知的模型,
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更實用也更貼近現場的進化版:
OPDCA 循環管理法。
什麼是 PDCA 循環式品質管理?
PDCA 是四個英文單字的縮寫:
- P – Plan(計畫):先擬定要改善或執行的目標與方案
- D – Do(執行):實際操作計畫中的內容
- C – Check(檢查):觀察成果是否達成預期,並找出問題點
- A – Act(改善):根據檢查結果做出調整,形成新的標準
PDCA 的核心理念是「循環改善」,用小步快跑的方式,不斷提升品質、效率與管理水平。
使用 PDCA 有什麼好處?
- 可標準化流程:從原料進貨、茶葉加工、包裝到出貨,皆可透過 PDCA 建立作業標準
- 強化食品安全管理:搭配 HACCP、ISO22000 、FSSC22000等制度,能有效防止風險點失控
- 培養持續改善文化:不斷優化流程、設備與培訓,打造進步型團隊
- 適合中小企業與接班團隊導入:易學、易懂、易推廣
為什麼需要「OPDCA」而非僅僅 PDCA?
在實際運作中,許多接班者或公司內部管理人員,
常常跳過觀察就直接制定規則與流程。
例如:
- 還沒真正理解茶廠的動線,就改變排程
- 沒有了解員工的操作習慣,就換掉工具或包裝方式
- 未實際參與品評流程,就更動產品標準
這些錯誤來自於缺乏「觀察 Observation」這個步驟。
因此,我建議使用更完整的 OPDCA 管理模型。
OPDCA 模型的五個步驟
- O – Observe(觀察):到現場、看流程、聽員工的聲音,先理解現況與痛點。未觀察,不管理
- P – Plan(計畫):根據觀察結果擬定改善方案,訂定目標與步驟
- D – Do(執行):開始試行新的計畫或制度,實地操作
- C – Check(檢查):蒐集數據或反饋,檢視計畫執行成果
- A – Act(改善):根據檢查結果做出調整,讓制度持續進化
觀察是茶業管理的第一步
管理茶葉,不只是管產品、管設備,更是管人、管文化。
當人的情緒穩定、心情愉快,食品安全制度也更容易真正落實,
團隊運作自然順暢無礙。
以上資訊與大家分享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
我們下次見。
#遊山茶訪 #臺灣茶 #台灣茶 #凍頂茶 #烏龍茶 #觀光工廠 #FSSC22000 #安全茶 #安心茶 #茶葉管理 #PDCA #OPDCA #品質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