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:
我是茶迷 Andy。
过敏原是食品安全中潜在的危险因子之一。
它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食物中,从蛋、奶到坚果、虾蟹,
但在世界任何地方的食品法规中,「茶叶」都不曾被列为过敏原。
那么,是否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在意「茶与过敏原」的相关议题呢?
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主题。
什么是过敏原?
「过敏原(Allergen)」指的是能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反应的物质。
当免疫系统误将这些无害物质视为「敌人」时,
就可能引发过敏症状,例如皮肤红肿、喉咙发痒、呼吸困难等。
在食品安全领域,过敏原控制是 HACCP 与 FSSC 22000 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,
目的在于预防「交叉污染」造成的风险。
常见过敏原有哪些?
根据不同国家法规,常见的主要过敏原包括:
类别 | 范例 |
| 蛋类 | 鸡蛋、鸭蛋 |
| 乳制品 | 牛奶、乳清 |
| 坚果类 | 花生、杏仁、核桃 |
| 谷物 | 小麦、燕麦、大麦 |
| 海鲜类 | 鱼类、虾、蟹 |
| 黄豆制品 | 豆腐、豆浆、味噌 |
| 其他 | 芝麻、芥末、螺贝类等 |
各国针对必须标示的过敏原种类略有不同,例如:
- 台湾:规范13大类过敏原;
- 日本:分为「特定原材料」与「建议标示原材料」;
- 欧盟:要求明确标示14项主要过敏原;
- 美国:由 FDA 规范 9 种主要过敏原。
每个国家的过敏原都一样吗?
不完全相同。
每个国家的气候、饮食文化与常见过敏体质不同,因此法规会有所差异。
举例来说,日本特别列出「荞麦」为必须标示项目,
而欧盟则额外包括「亚硫酸盐」等食品添加剂。
茶叶本身不属于任何一类主要过敏原,
但茶制品若与其他食品或包装材料接触,
仍可能产生交叉过敏源污染的风险。
在茶的领域中,该注意哪些过敏原?
虽然茶不是过敏原,但茶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仍有几个潜在风险需要留意:
1. 包装材料中的成分
铝箔袋制成后,常会在袋面轻撒一层细粉,
以避免袋面之间黏连,提升滑顺度、堆叠性与上机效率。
应避免使用具有过敏原风险的粉末成分,
并建议选用通过 SGS 食品接触测试或符合 FDA 21 CFR 177.1520 / EU 10/2011 法规的材料,
以确保食品包装的安全与稳定性。
2. 作业人员使用的手套
若使用乳胶手套接触茶叶,可能造成对乳胶蛋白质过敏的风险。
应改用 无粉丁腈手套(Nitrile Gloves),
避免乳胶微粒污染茶叶。
3. 生产环境中的交叉污染
茶厂若同时生产茶饼干、奶茶粉或其他含乳制品的加工品,
应明确划分作业区域与器具,防止不同产线间的过敏原交叉风险。
4. 个人行为管理
在制茶、包装区内禁止饮食。
看似小事,却是防止外部过敏原(如花生、蛋白质碎屑)进入制程的关键。
虽然「茶叶不是过敏原」,
但茶厂与品牌仍需以过敏原管理的角度进行风险预防,
这不仅是食品安全的要求,更是对消费者健康的尊重。
今天与大家分享到这里,
希望对大家有帮助,
我们下次见。
#游山茶访 #台湾茶 #台湾茶 #冻顶茶 #乌龙茶 #观光工厂 #FSSC22000 #安全茶 #安心茶 #食品安全 #过敏原管理 #茶知识